如何應變危機,決定企業的成敗


為何發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地震,後續可能引發全球產業生態重新洗牌?為何飛利浦晶圓廠的一場小火災,卻造成兩大手機廠商截然不同的命運?在環環相扣的全球供應鏈中,企業該如何應變突如其來的危機,讓可能的災害降至最低?
今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了9.0強烈地震,海嘯襲擊臨太平洋的岩手、宮城、福島與茨城縣的恐怖畫面,至今仍震撼人心。海嘯發生至今已將近2個月的時間,東北地區的復原行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在日本災區逐步恢復正常運作的同時,一場場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供應鏈大戰卻悄悄開打。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正是考驗供應鏈關係是否牢固的時刻,」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沈舉三指出。
日本311強震,引爆供應鏈搶貨大戰
3月底,強震發生後一個禮拜,蘋果公司(Apple)就緊急派遣旗下採購部門主管飛來台灣,和台灣供應商召開供應鏈會議。為了確保原物料供應無虞,蘋果甚至祭出了包廠、包料、包漲價等「三包政策」。
另外,由日本廠商主導的印刷電路板(PCB)產業鏈,在強震後也面臨嚴重的缺料危機。由於日本供應了全球高達9成的基板料源「BT樹脂」,就有台灣廠商為了鞏固料源、積極爭取轉單效益,包括執行長在內的企業高層統統親自飛往日本,以強化供應鏈關係。
這樣的「固料」大戰,近來在全球各地可說是天天上演。以往在太平時刻,供應鏈關係大多維持正常運作,在產能供給源源不絕的情況下,無論大廠、小廠都能雨露均霑。然而一旦發生天災、人禍或是意外事故時,供應鏈的「平衡」關係就應聲打破――當上游供應商產能降低時,下游供應商就得「各憑本事」來搶貨。
「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沈舉三指出,不少業者為了搶到貨源,開始比「交情」、比「實力」、甚至比「議價能力」。那些吃貨量大、資源豐沛的大企業,往往可搶到最多的料源,成為最後的贏家。至於那些規模小,無法承受供應商漲價壓力的中小型廠商,就等著被市場淘汰出局。
「日本東北地震所引發的後續效應,已讓全球產業板塊劇烈衝撞,未來幾年內,科技相關產業生態恐將重新洗牌!」沈舉三說。
別再把意外當例外!風險管理觀念不可少
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其實每天都在各產業不斷發生,只是當地震、海嘯等天災與意外事故發生後,這樣的問題容易被「激化」與「深刻化」。
「企業不應該再把這些意外當成『例外』,反而應該調整心態,把『例外』當成『常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研所教授郭瑞祥認為,高衝擊的災變與事故,已經不如想像那麼罕見,因為在平的世界裡,愈來愈多企業仰賴龐大而複雜的全球供應鏈,只要任何一個地方的小環節出錯,就可能為企業帶來慘重災情。
「過去,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成本』與『效率』,現在則必須兼顧『彈性』與『敏捷』。」郭瑞祥建議,企業的危機管理的流程與系統設計,都不該再以常規流程為基礎。危機管理最重要的第一步,應該是如何快速回應發生機率小、但災害衝擊強大的事件。
全球手機龍頭廠商諾基亞(Nokia)在多年前就曾憑藉著一流的危機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的「運籌帷幄」,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如何應變危機,決定了企業的成敗
2000年3月17日,飛利浦(Philips)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晶圓廠,因為雷擊而引發火勢,這場在10分鐘內就被撲滅的火警,後續效應卻改寫了手機產業歷史,讓諾基亞與易利信(Ericsson)兩大廠商走上截然不同的命運。
為何一場規模不大的火警,會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關鍵就在於:發生火警的地點是在不容許有任何塵埃的無塵室內,只要有任何大於0.0005公分的粒子跑進無塵室內,所有晶片就會報銷。但火警的濃煙、灑水器的水、撲滅火勢的飛利浦員工與消防隊員身上、鞋子上的灰塵,都讓無塵室內上百萬片手機晶片毀於一旦。而這些手機晶片正好要提供給諾基亞與易利信的新款手機所使用。
諾基亞和易利信都在最短時間內接到飛利浦將延遲交貨一個星期的訊息,但兩大廠的處理態度卻南轅北轍。